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文化强国

2025年10月17日下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一百三十九讲在演艺厅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彭刚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彭刚教授学术经历丰富,学术造诣深厚,专长于西方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研究,著有《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等重要学术专著,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此外还主持翻译了《自然权利与历史》《德国的历史观》等重要学术译著。彭刚教授此次的讲题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文化强国”。讲座吸引众多师生前来聆听,演艺厅座无虚席。陈致校长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李建会教务长主持讲座。


陈致校长向彭刚教授致送纪念品


彭刚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求,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彭刚教授讲述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


接下来,彭教授以大量生动的例子,具体阐述了应如何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文化繁荣。从秦汉的丝绸之路,到海纳百川、对外辐射的隋唐文化,从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同时发生的两宋,到因固步自封错过发展良机的清朝中晚期,历史的种种无不印证着交流互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而放眼世界,中东早期文明、近代西欧洲文明、字母表的发明、化学学科的诞生等例子,也说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各文明走向文化繁荣的共同选择。封闭的文明如玛雅文明、复活节岛文明则最终只能走向灭亡。在长期的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世界各文明早已彼此交融,如中华文明经过多轮交融,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当代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彭教授指出,中华文明正处在第二次伟大复兴的前夜,相比西方文明更具有后发优势,因此也更有条件解开“古今中西之争”。


现场师生专注聆听


对于如何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文化强国这一问题,彭教授提出了三点主张,即返本开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提炼升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化;面向全球,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丰富自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一个国家的评价,不能只看面积,也要看文化的影响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并不是割裂的,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整体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只有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彭教授认为,我们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坚定文化主体性和自信心;需要吸收其他文明资源,让自身更为强大;需要在比较和交流中确立自身的文化强国地位;需要做得好,更要提升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感知度。

在提问环节,彭教授就中美文化交流近期遇到的挑战、自媒体上的文化传播等问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结束后,还有同学意犹未尽,向彭教授继续请教了其他相关学术问题。

本次讲座彭教授从历史哲学和文化理论的高度,深刻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逻辑,系统分析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我校师生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我校师生的文明交流互鉴意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彭刚教授、李建会教授与同学互动


文:通识教育学院 郭巧瑜

图:通识教育学院 陈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