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思想力与逻辑

20251011日下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一百三十七讲在大学会堂隆重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曾昭式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思想力与逻辑”的讲座。讲座由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140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曾昭式教授以当代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为切入点,展开本次讲座的三部分内容:一是解读“人工智能”“思想力”与“逻辑”三个概念;二是阐述思想力与思想论证;三是探讨逻辑与智慧。


在第一部分,曾教授系统解释了“人工智能”“思想力”与“逻辑”等核心概念。他以约翰·麦卡锡1955年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为起点,结合 AIAIGCGenAILLM AGI 等概念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并指出 AGI(通用人工智能)是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随后,他阐述了自己对“思想力”与“逻辑”的理解:思想力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是经由实践检验而形成的功能性思维体系,其要义在于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逻辑则是研究思维规则与推理方法的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规则分析论证的有效性,主要包括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非形式逻辑三个分支。

曾昭式教授演讲中


在第二部分,曾教授从一系列典型案例切入,围绕“如何培养思想力”与“什么学科能够成就思想力”两大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阐释。其所举案例包括“说谎者”案例、“马克·吐温道歉”案例,以及“张举判案”“普罗塔哥拉—欧提勒士悖论”“帕斯卡赌注”“全能悖论”“贝叶斯公式”等。他指出,对这些案例的分析都是思想力的呈现,而思想力呈现的基础正是逻辑。‌


在第三部分,曾教授围绕三个命题展开论述:其一,文化的本质是思想;其二,思想的本质是哲学;其三,做哲学依赖论证,而逻辑则是研究论证结构规则之学。首先,他介绍了加拿大学者谢弗在《文化概念》中梳理的关于“文化”的九种代表性定义,并指出谢弗本人又提出了第十种定义即宇宙学的文化概念;而后他梳理了汉语“文化”一词的涵义及其演变。基于这些梳理和分析,曾教授认为,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呈现思想,故文化的本质即思想;其次,他解释了“思想”的字面含义,并通过对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原始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分析,展示了不同文化中的先民关于世界结构、人与神的关系,以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知。这些思想就其自身而言尚未系统化,但已属于哲学的萌芽阶段,由此曾教授指出思想的本质是哲学。最后,他介绍了哲学的萌芽、定义与种类,以及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并强调做哲学的核心在于做论证,而逻辑学正是研究论证结构规则的学问。


在上述三个命题之外,曾教授还依次介绍了逻辑学的三个分支: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同为研究论证结构规则之学,关注从前提到结论的有效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学由对有效性推理的研究发展到对自然语言论证的重构,非形式逻辑由此兴起。演绎逻辑刻画必然性关系,属于纯粹形式结构,不涉及具体内容;归纳逻辑刻画或然性关系,更注重实践与科学实验;非形式逻辑则考察自然语言论证由前提至结论是否可接受,并由此催生“批判性思维”这一新兴学科。其后,曾教授还补充介绍了当今逻辑学的课程体系、应用逻辑(人工智能逻辑)案例以及逻辑学史。

  讲座现场


在讲座最后,曾教授举毛泽东同志学逻辑的例子,勉励同学们在学有余力之时读点哲学和逻辑学,“从大学再出发,成为有思想力的人”。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