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江建新讲《明清皇家瓷器的学术考古》

3月16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先生受邀来到北师港浸大(UIC),以《明清皇家瓷器的学术考古》为主题,介绍了“景德镇御窑厂”在其存续500余年间的产出情况,以及近40余年来对该遗址进行数十次考古发掘与调查的情况,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全面、详实、生动。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郭海鹏教授担任本次博雅讲坛的主持人。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随着江所长娓娓道来,一幅广阔壮丽的“瓷文化”画卷在听众眼前徐徐展开。例如举世闻名的元青花瓷器,出土自“景德镇御窑厂”的青花瓷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珍贵的元官窑遗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为正是由于唐宋元时代通过发达的海陆丝绸之路而令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极为流畅充分,才能用到原产自波斯湾的矿物颜料“苏麻离青”,才令发色鲜明的白底蓝花成为可能。而明代除了继承青花瓷的色彩,更以大量带有伊斯兰元素的器型为特色,洋溢着异域风情,这也在昭示今人:即便处于“闭关锁国”的明代,仍有“郑和下西洋”等规模浩大的外交活动,外销瓷器一如既往地受到世界市场的欢迎。到了明宣德年间,青花瓷“蓝中略带紫”的发色则在化学实验室中被证明:此时已开始使用国产颜料,这为“洋为中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谚语,添上了一笔精彩的注脚。除此外,学界还从元明清三代的出土遗物中认识到最新的断代依据、工艺类型……假如没有“景德镇御窑厂”的考古成果,这些学界新知当是难以获得的。

师生们认真聆听

再如,通过“景德镇御窑厂”出土之遗物,令今人能够管窥宫廷生活实况,也是一大亮点。《明太祖实录》记载:出身草莽、马上驰骋夺天下的朱元璋曾说:“朕思微时兵荒饥馑,日食藜藿,今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未尝一日忘于怀,故宫室器用一从朴素。”而从官窑实际发掘的洪武瓷器来看,确实大为减少了华丽或繁杂的人物故事、龙凤瑞兽、莲池鱼鸟等纹饰,仅以简朴素净的花木纹取而代之;之后大量烧造的“洁素莹然”的甜白瓷,也延续了这种美学心理。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得江山、迁皇都殊为不易,故无论新建紫禁城的丹陛之道,还是大殿用的熏香之鼎,均以龙腾大海、巍峨江山的雄壮纹饰来装点,作为其政权合法性的声明、皇权永固的祈祷,这在“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最著名的重器“永乐青花海浪仙山双耳三足炉”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到了宣德年间,明宣宗的“斗虫之好”历来只见于纸端,故宫传世品中找不到一件蛐蛐罐。如果不是在“景德镇御窑厂”一层又一层的土层中找到已被打碎的“龙纹蟋蟀罐”等诸多实物,恐怕“宣德宫中尚蟋蟀之戏”的史实永远也无法得到证实,只会继续在“为尊者讳”的观念左右之下,湮没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主讲人江建新先生

民国时期的历史学泰斗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史实的印证离不开典籍文献与实体文物的双重贡献。“景德镇御窑厂”及其宝藏,不仅带给我们蔚为大观的艺术享受,更在历史、文化领域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它静候着更多像江所长一样的“知行合一”者,召唤着一辈又一辈的学子新人,前赴后继地加以躬身探索!


文:王乐慷

图:Catherine